高脂蛋白血癥的癥狀是什么?高脂蛋白血癥怎么治療?

高脂蛋白血癥的癥狀是什么?高脂蛋白血癥怎么治療?

高脂蛋白血癥

  高脂蛋白血癥是指血漿中膽固醇(TC)和(或)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實際上是血漿中某一類或某幾類脂蛋白水平升高的表現。

目錄

1.高脂蛋白血癥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高脂蛋白血癥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高脂蛋白血癥有哪些典型癥狀
4.高脂蛋白血癥應該如何預防
5.高脂蛋白血癥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高脂蛋白血癥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高脂蛋白血癥的常規方法

1.高脂蛋白血癥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1、臨界高膽固醇血癥的病因

  人類臨界高膽固醇血癥的原因除了其基礎值偏高外,主要是飲食因素即高膽固醇和高飽和脂肪酸攝入以及熱量過多引起的超重,其次包括年齡效應和女性的更年期影響。

  (1)基礎血漿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高:這種較高的基礎LDL-C是人類臨界高膽固醇血癥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什么人類的基礎膽固醇會相對較高?可能是由于人體內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延緩,肝內膽固醇含量升高,繼而抑制LDL受體活性。

  (2)飲食膽固醇高:一般西方國家的人群攝入膽固醇量為400mg/d,而低膽固醇人群的攝入量為200mg/d左右,膽固醇攝入量從200mg/d增加為400mg/d,可升高血膽固醇0.13mmol/L(5mg/dl),其機制可能與肝臟膽固醇含量增加,LDL受體合成減少有關。

  (3)飲食飽和脂肪酸高:臨界膽固醇升高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較高的飽和脂肪酸飲食攝入,典型的西方人所攝入的飽和脂肪酸大約為每天總熱量的14%,而理想的量應為7%,一般認為飽和脂肪酸攝入量占總熱量的14%(即多7%),可致血膽固醇增高大約0.52mmol/L(20mg/dl),其中多數為LDL-C,有資料表明,飽和脂肪酸抑制LDL受體活性,雖然其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但可能與下列5個方面有關:①抑制膽固醇酯在肝內合成;②促進無活性的非酯化膽固醇轉入活性池;③促進調節性氧化類固醇形成;④降低細胞表面LDL受體活性;⑤降低LDL與LDL受體的親和性。

  (4)體重增加:有研究提示血漿膽固醇升高可因體重增加所致,一般認為體重增加,大約可使人體血膽固醇升高0.65mmol/L(25mg/dl),至少有兩種代謝機制可解釋這種膽固醇升高:①肥胖促進肝臟輸出含ApoB的脂蛋白,繼而使LDL生成增加;②肥胖使全身的膽固醇合成增加,引起肝內膽固醇池擴大,因而抑制LDL受體的合成。

  有人認為肥胖是血漿膽固醇升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作用尚被低估了,依照體重指數(BMI)將受試者分為6組:A組BMI≤21.0;B組BMI21.1~23.0;C組BMI23.1~25.0;D組BMI25.1~27.0;E組BMI27.1~30.0;F組BMI>30.0,結果發現,E組的平均血漿膽固醇水平較B組高0.46mmol/L(18mg/dl),這種體重增高伴隨血漿膽固醇水平升高不僅見于男性,也見于女性(包括青年和更年期的女性)。

  (5)年齡效應:隨著年齡的增加,體重也會增加,但是,依年齡增加而伴隨的膽固醇升高并非全是體重增加所致,有人發現老年的LDL受體活性減退,LDL分解代謝率降低,也是年齡效應的原因,老年LDL受體活性減退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加,膽汁酸合成減少,使肝內膽固醇含量增加,進一步抑制LDL受體的活性,現有資料表明,除體重因素外,年齡本身可使血漿膽固醇增加0.78mmol/L(30mg/dl)左右。

  (6)絕經后婦女:在45~50歲前,女性的血膽固醇低于男性,隨后則會高于男性,這種絕經后膽固醇水平升高很可能是由于體內雌激素減少所致,已知在人類和動物雌激素能增加LDL受體的活性,美國婦女絕經后總膽固醇可增高大約0.52mmol/L(20mg/dl)。

  (7)其他因素:除上述引起臨界高膽固醇血癥的因素之外,尚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可造成在某些相同的環境下部分個體的血漿膽固醇水平偏高,這些因素包括個體的膽固醇吸收率,合成率,肝臟膽汁分泌率以及體內LDL分解代謝率差異等,這可能與個體間某些遺傳基因變異有關,已知ApoE的基因型和ApoAⅣ多態性等均可影響個體間對食物膽固醇吸收率的不同。

  2、輕度高膽固醇血癥的病因

  輕度高膽固醇血癥是指血漿TC(膽固醇)濃度為6.21~7.49mmol/L(240~289mg/dl)或LDL4.15~5.41mmol/L(160~209mg/dl),大多數輕度高膽固醇血癥的病人,可能是由于上述臨界高膽固醇血癥的原因所致,同時合并有遺傳基因的異常,由于異常基因的存在,使體內LDL分解代謝速率降低,LDL合成增加或LDL結構改變,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尚未能在分子水平上完全認識這些異常的遺傳基因,基于脂蛋白動力學研究結果,已知有幾種異常能引起輕度高膽固醇血癥。

  (1)LDL清除率低下:LDL體內更新代謝研究揭示,某些原發性輕度高膽固醇血癥的病人,與臨界性高膽固醇血癥相比較,有LDL清除異常性低下,其可能的原因有兩種:①LDL受體活性受抑制,即較臨界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更低下;②另一部分病人則可能有LDL顆粒與其受體結合能力差。

  家族性ApoB100(載脂蛋白B100)缺陷是目前已知引起LDL在體內分解代謝緩慢的原因之一,而在家族性ApoB100缺陷中,現已鑒定的異常有ApoB3500,是該載脂蛋白的第3500位上的谷胺酰胺被精氨酸所替代,引起所謂的“B3500缺陷”,其他ApoB缺陷尚待澄清。

  (2)LDL輸出增加:輕度高膽固醇血癥的另一個原因是LDL產生過多,即VLDL(極低密度脂蛋白)轉變成LDL增加,有3種可能的機制與其有關:①LDL受體活性下降,當LDL受體活性下降時,VLDL顆粒經LDL受體分解代謝減少,因而過多的VLDL轉化為LDL,②肝臟產生過多含ApoB(載脂蛋白B)脂蛋白,在這種情況下,LDL的分解代謝率并無顯著下降,屬基本正常或輕度下降,③VLDL顆粒自身的缺陷,這可使VLDL顆粒(或其殘核)經肝臟直接清除減少,在這種情況下,LDL受體清除LDL是增高的,這是由于LDL受體因VLDL負荷減少所致,LDL分解代謝率相對較高,雖然如此,由于VLDL顆粒的缺陷,仍能引起LDL濃度增加,因為在正常情況下,VLDL顆粒與LDL顆粒相比較,VLDL與受體的親和力大于LDL,所以,經受體途徑分解代謝LDL顆粒的速度相對較VLDL緩慢。

  已有報道,在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癥時,LDL-ApoB產生過多,這種情況可稱為“高載脂蛋白B血癥”(HypelipoB),其特征為LDL顆粒中膽固醇與ApoB的比例低下(

  (3)LDL富含膽固醇酯:LDL-C水平從臨界狀態上升為輕度升高的最后一個原因是LDL顆粒富含膽固醇酯,這種情況則會伴有LDL膽固醇與ApoB比例增加,多數輕度高膽固醇血癥者,其LDL-C/ApoB比例(1.62)均高于臨界高膽固醇血癥者(1.42),引起LDL顆粒富含膽固醇酯的機制尚不清楚,很可能與下列影響LDL膽固醇酯含量諸因素有關:①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②膽固醇酯轉移蛋白的活性;③LDL在血循環中生存時間;④新分泌的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在大多數情況下,LDL顆粒雖富含膽固醇酯,但LDL-ApoB水平則正常,所以,LDL顆粒富含膽固醇酯可能是因膽固醇代謝的某一階段有障礙所致,以往對于LDL顆粒富含膽固醇酯所致的輕度高膽固醇血癥尚未引起重視,然而這種情況在西方人群的輕度高膽固醇血癥者中又是較常見的原因。

  3、重度高膽固醇血癥的原因

  重度高膽固醇血癥是指血漿膽固醇濃度超過7.51mmol/L(290mg/dl)或LDL-C>5.44mmol/L(210mg/dl),重度高膽固醇血癥的最好例子是雜合子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FH),在一般人群中,雜合子型FH的發病率為1/500,而重度高膽固醇血癥在成人中則為5/100,顯然,許多重度高膽固醇血癥是由于其他基因異常所致。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重度高膽固醇血癥是下列多種因素共同所致:LDL分解代謝減低,LDL產生增加,LDL-ApoB代謝缺陷,LDL顆粒富含膽固醇酯,另外還有上述引起臨界高膽固醇血癥的原因,由此可見,大多數重度高膽固醇血癥很可能是多基因缺陷與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

  4、高三酰甘油血癥的病因

  血漿中乳糜微粒(CM)的三酰甘油含量達90%左右,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三酰甘油含量也達60%~65%,因而這兩類脂蛋白統稱為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也就是說,血漿三酰甘油濃度升高實際上是反映了CM和(或)VLDL濃度升高,凡引起血漿中CM和(或)VLDL升高的原因均可導致高三酰甘油血癥。

  (1)繼發性高三酰甘油血癥:許多代謝性疾病,某些疾病狀態,激素和藥物等都可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癥,這種情況一般稱為繼發性高三酰甘油血癥。

  (2)營養因素:許多營養因素均可引起血漿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大量攝入單糖亦可引起血漿三酰甘油水平升高,這可能與伴發的胰島素抵抗有關;也可能是由于單糖可改變VLDL的結構,而影響其清除速度。

  飲食的結構也對血漿三酰甘油水平升高有影響,中國人群的膳食是以高糖低脂為特點,有調查表明,糖占總熱量的76%~79%,脂肪僅占8.4%~lO.6%,而高脂血癥的發生率達11%,以內源性高三酰甘油血漿為最多見,有研究結果提示,進食糖量的比例過高,引起血糖升高,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出現高胰島素血癥,后者可促進肝臟合成三酰甘油和VLDL增加,因而引起血漿三酰甘油濃度升高,此外,高糖膳食還可誘發ApoCⅢ(載脂蛋白CⅢ)基因表達增加,使血漿ApoCⅢ濃度增高,已知ApoCⅢ是脂蛋白脂酶(LPL)的抑制因子,血漿中ApoCⅢ增高可造成LPL活性降低,繼而影響CM和VLDL中三酰甘油的水解,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癥。

  飲酒對血漿三酰甘油水平也有明顯影響,在敏感的個體,即使中等量飲酒亦可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癥,酒精可增加體內脂質的合成率,減少氧化脂肪酸的比例,并增加酯化脂肪酸的比例,此外,酒精還可降低LPL的活性,而使三酰甘油分解代謝減慢。

  (3)生活方式:習慣于靜坐的人血漿三酰甘油濃度比堅持體育鍛煉者要高,無論是長期或短期體育鍛煉均可降低血漿三酰甘油水平,鍛煉尚可增高LPL活性,升高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特別是HDL2-C水平,并降低肝脂酶(HL)活性,長期堅持鍛煉還可使外源性三酰甘油從血漿中清除增加。

  吸煙也可增加血漿三酰甘油水平,流行病學研究證實,與正常人平均值相比較,吸煙可使血漿三酰甘油水平升高9.1%,然而戒煙后多數人有暫時性體重增加,這可能與脂肪組織中LPL活性短暫上升有關,此時應注意控制體重,以防體重增加而成三酰甘油濃度升高。

  (4)基因異常所致血漿三酰甘油水平升高:

  ①CM和VLDL裝配的基因異常:人類血漿ApoB包括兩種,即ApoB48和ApoBl00,這兩種ApoB異構蛋白是通過ApoBmRNA的單一剪接機制合成,ApoB100出現在LDL中,通過肝臟以VLDL形式分泌,而ApoB48則在腸道中合成,并以CM的形式分泌,由于ApoB在剪接過程中有基因缺陷,造成CM和VLDL的裝配異常,由此而引致這兩種脂蛋白A的代謝異常。

  ②LPL和ApoCⅡ(載脂蛋白CⅡ)基因異常:血漿CM和VLDL中的三酰甘油有效地水解需要LPL和它的復合因子ApoC參與,LPL和ApoCⅡ的基因缺陷將導致三酰甘油水解障礙,因而引起嚴重的高三酰甘油血癥,部分ApoCⅡ缺陷患者可通過分析肝素化后LPL活性來證實。

  ③ApoE(載脂蛋白E)基因異常使含有ApoE的脂蛋白代謝障礙,這主要是指CM和VLDL,CM(乳糜微粒)的殘粒是通過ApoE與LDL受體相關蛋白結合而進行分解代謝,而VLDL則是通過ApoE與LDL受體結合而進行代謝,ApoE基因有3個常見的等位基因即EⅡ,EⅢ和EⅣ,ApoEⅡ是一種少見的變異,由于EⅡ與上述兩種受體的結合力都差,因而造成CM和VLDL殘粒的分解代謝障礙,所以ApoEⅡ等位基因攜帶者血漿中CM和VLDL殘粒濃度增加,因而常有高三酰甘油血癥。

  二、發病機制

  血脂是血漿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膽固醇)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類固醇)的總稱,廣泛存在于人體中,它們是生命細胞的基礎代謝必需物質,三酰甘油和膽固醇都是疏水性物質,必須與血液中的特殊蛋白質和極性類脂(如磷脂)一起組成一個親水性的球狀巨分子,才能在血液中被運輸,并進入組織細胞,這種球狀巨分/P>

  1、血漿脂蛋白組成和來源:應用超速離心方法,可將血漿脂蛋白分為五大類或六大類: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間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又可再進一步分為兩個亞組分即HDL2和HDL3,這5類脂蛋白的密度是依次增加,而顆粒則依次變小(表1),此外,還有一種脂蛋白是后來發現的,稱作脂蛋白(a)[Lp(a)],它的密度雖然比LDL大,而其顆粒卻較LDL大,Lp(a)的化學結構與LDL很相似,僅多含1個載脂蛋白(a)。

  (1)乳糜微粒(CM):CM來源于食物脂肪,顆粒最大,含外源性三酰甘油近90%,因而其密度最低,正常人空腹12h采血時,血漿中無CM,餐后以及某些病理狀態下血漿中含有大量的CM時,因其顆粒大能使光發生散射,血漿外觀混濁,將含有CM的血漿放在4℃靜置過夜,CM會自動漂浮到血漿表面,形成一層“奶酪”,這是檢查有無CM存在最簡單而又實用的方法,CM中的載脂蛋白(Apo)主要是ApoAI和C,其次是含有少量的ApoAⅡ,AⅣ,B48和E。

  (2)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中三酰甘油含量仍然很豐富,占一半以上,由于CM和VLDL中都是以三酰甘油為主,所以這兩種脂蛋白統稱為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在無CM的血漿中,其三酰甘油的水平主要反映VLDL的多少,VLDL中的載脂蛋白含量近10%,其中40%~50%為ApoC,30%~40%為ApoB100,10%~15%為ApoE。

  (3)中間密度脂蛋白(IDL):IDL是VLDL向LDL轉化過程中的中間產物,與VLDL相比,其膽固醇的含量已明顯增加,但仍屬于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類,正常情況下,血漿中IDL含量很低,目前有關IDL的認識仍不大一致,有人將其歸于VLDL,稱其為VLDL的殘粒,但也有人認為IDL是大顆粒的LDL,命名為LDL1,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IDL是一種有其自身特點的脂蛋白,應將其與VLDL和LDL區別開來,IDL中的載脂蛋白以ApoB100為主,占60%~80%,其次是ApoC(10%~20%)和ApoE(10%~15%)。

  (4)低密度脂蛋白(LDL):LDL是血漿中膽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種脂蛋白,其膽固醇的含量(包括膽固醇酯和游離膽固醇)占一半以上,所以,LDL被稱為富含膽固醇的脂蛋白,血漿總膽固醇約70%是在LDL內,單純性高膽固醇血癥時,血漿膽固醇濃度的升高與血漿中LDL-膽固醇(LDL-C)水平是一致的,由于LDL顆粒小,即使血漿中LDL-C濃度很高,血漿也不會混濁,LDL中載脂蛋白幾乎全部為ApoB100(占95%以上),僅含有微量的ApoC和E。

  (5)脂蛋白(a)[Lp(a)]:Lp(a)是1963年由Berg(北歐的一位遺傳學家)利用免疫方法發現的一種新的脂蛋白,Lp(a)的脂質成分類似于LDL,但其所含的載脂蛋白部分除一分子ApoB100外,還含有另一分子載脂蛋白即Apo(a),兩個載脂蛋白以二硫鍵共價結合,目前認為Lp(a)是直接由肝臟產生的,不能轉化為其他種類脂蛋白,是一類獨立的脂蛋白。

  (6)高密度脂蛋白(HDL):HDL顆粒最小,其結構特點是脂質和蛋白質部分幾乎各占一半,HDL中的載脂蛋白以ApoAⅠ為主,占65%,其余載脂蛋白為ApoAⅡ(10%~23%),ApoC(5%~15%)和ApoE(1%~3%),此外還有微量的ApoAⅣ。

  HDL可進一步再分為HDL2和HDL3兩個亞組分,HDL2顆粒大于HDL3,而其密度則小于HDL3,兩者的化學結構差別是:HDL2中膽固醇酯的含量較多,而載脂蛋白的含量則相對較少。

  2、脂蛋白代謝:一般說來,人體內血漿脂蛋白代謝可分為外源性代謝途徑和內源性代謝途徑,外源性代謝途徑是指飲食攝入的膽固醇和三酰甘油在小腸中合成CM及其代謝過程;而內源性代謝途徑則是指由肝臟合成VLDL,后者轉變為IDL和LDL,LDL被肝臟或其他器官代謝的過程,此外還有一個膽固醇逆轉運途徑,即HDL的代謝。

  (1)外源性代謝途徑:乳糜微粒(CM)是在十二指腸和空腸的黏膜細胞內合成,小腸黏膜吸收部分被水解的食物中所含三酰甘油,磷脂,脂肪酸和膽固醇后,腸壁細胞能將這些脂質再酯化,合成自身的三酰甘油和膽固醇酯;此外,腸壁細胞還能合成ApoB48和ApoAⅠ;在高爾基體內脂質和載脂蛋白組裝成乳糜微粒,然后分泌入腸淋巴液,原始的CM不含有ApoC,由ApoB48,ApoAⅠ和ApoAⅡ與極性游離膽固醇,磷脂組成單分子層外殼,包住非極性脂質核心,在淋巴液中原始CM接受來自于HDL的ApoE和ApoC后逐漸變為成熟,然后經由胸導管進入血液循環。

  因為ApoCⅡ是LPL的輔酶,CM獲得ApoCⅡ后,則可使LPL激活,CM的分解代謝是發生在肝外組織的毛細血管床,在此處脂蛋白脂酶(LPL)水解CM中的三酰甘油,釋放出游離脂肪酸,從CM中水解所產生的脂肪酸被細胞利用,產生能量或以能量的形式儲存,在脂解的過程中,CM所含ApoAⅠ和ApoC大量地轉移到HDL,其殘余顆粒即CM殘粒則存留在血液中,這時CM顆粒明顯變小,三酰甘油含量顯著減少,而膽固醇酯則相對豐富,CM殘粒是由肝臟中的LDL受體和ApoE受體分解代謝,CM殘粒被吞飲入細胞后,其核心成分和ApoB在溶酶體內降解,為肝細胞提供脂質原料,而其他載脂蛋白則可被再利用,CM在血液循環中很快被清除,半衰期

  (2)內源性代謝途徑:

  ①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代謝:VLDL是由肝臟合成,其主要脂類為肝臟合成的三酰甘油,脂質原料來源于吸收的CM以及糖類物質在肝臟中的轉化和脂肪組織動員出來的游離脂肪酸,甘油,VLDL中的膽固醇除來自CM殘粒外,肝臟自身亦合成一部分,VLDL的ApoB100全部在肝臟內合成,VLDL的合成大體上可分為兩個主要的步驟:第1步是VLDL前體合成,第2步是VLDL前體轉化為成熟的VLDL,現在認為VLDL前體的合成受微粒體三酰甘油轉運蛋白(MTP)的調節,故有關MTP的基因變異是目前血脂代謝基礎研究的熱點,有研究報告MTP抑制劑具有強效的降脂作用,對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降低作用可能大于他汀類藥物,并很可能還具有降低Lp(a)作用。

  VLDL剛分泌進入血液循環時,含有極少量的膽固醇酯,而大量的膽固醇酯則來源于HDL,這是由于血液中存在有膽固醇酯轉移蛋白(CETP),后者的生理功能是將HDL中膽固醇酯轉移到其他類脂蛋白(主要是VLDL)。

  源性三酰甘油是在肝臟中合成的,其最重要的底物是游離脂肪酸,流經肝臟的血液中游離脂肪酸含量增加或肝臟自身合成的游離脂肪酸增加,都可加速肝臟合成和分解VLDL。

  VLDL分解代謝的初始階段類似于CM,即從HDL中獲ApoCⅡ后,大量的三酰甘油被存在于周圍組織毛細血管床中的LPL水解,釋放出游離脂肪酸,VLDL顆粒逐漸縮小,ApoC和ApoE又轉移到HDL顆粒中去,ApoB100保留在VLDL顆粒中,殘留在血液中的顆粒稱為VLDL殘粒(亦有人稱之為IDL)。

  ②中間密度脂蛋白(IDL)代謝:IDL是由VLDL轉變而來,IDL在體內的分解代謝迅速,因此正常情況下血漿中IDL濃度很低,大約1/2的IDL被LDL受體直接分解代謝,由于IDL含有豐富的ApoE,而LDL受體對ApoE的親和力遠大于ApoB100,所以IDL是因ApoE與LDL受體相結合而被肝臟攝取,分解代謝釋放出脂質,另1/2的IDL則轉變為LDL,這一過程需要有肝脂酶(HL)和ApoE的參與,但其確切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③低密度脂蛋白(LDL)代謝:LDL是由IDL轉化而來,但新近的研究結果提示,肝臟可直接合成分泌少量LDL,一般認為,大多數LDL是由肝臟內和肝外的LDL受體進行代謝,占體內LDL代謝的70%~75%,其余的LDL則經由非特異性,非受體依賴性的途徑進行代謝,LDL與受體結合后,LDL顆粒被吞飲,然后進入溶酶體,在溶酶體中,LDL被水解并釋放出游離膽固醇,游離膽固醇可滲入細胞漿膜中,被細胞膜所利用或轉換成其他物質,而LDL受體則可再循環,在這個過程中,LDL向細胞提供膽固醇,同時又受到多方面的調節,其中最主要的是LDL受體的調節。

  LDL受體的活性是決定LDL分解代謝速率的重要因素,細胞內游離膽固醇的含量可調節LDL受體的合成和表達,細胞內游離膽固醇含量增加則抑制LDL受體的合成和表達,反之亦然。

  有人認為人體內的LDL至少由兩個亞組分組成,而且這兩個亞組分LDL的分解速度和代謝途徑均不相同,其中一亞組分LDL迅速地被分解代謝,這是由受體途徑進行的;而另一亞組分則在體內清除緩慢,因為是經由非受體的途徑。

  LDL是所有血漿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脂蛋白,已經證明粥樣硬化斑塊中的膽固醇來自血液循環中的LDL,LDL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與其本身的一些特點有關,即LDL相對較小,能很快穿過動脈內膜層,近來的研究發現,經過氧化或其他化學修飾后的LDL,具有更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由于小而致密的LDL(sLDL)顆粒易被氧化,所以較大顆粒LDL更具有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人體內膽固醇可來源于食物,亦可由肝臟合成,內源性肝臟合成膽固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膽固醇合成開始于乙酰輔酶A,三分子乙酰輔酶A合成一分子β-羥基β-甲基戎二酸輔酶A(HMGCoA),然后合成甲羥戊酸,繼而合成鯊烯,最后合成膽固醇,在這個過程中,HMGCoA還原酶是一個關鍵的限速酶。

  (3)高密度脂蛋白(HDL)代謝——膽固醇“逆轉運”途徑:HDL主要是由肝臟和小腸合成,新生的HDL呈碟形,由磷脂,游離膽固醇和載脂蛋白組成,其中的ApoAⅡ含量較ApoAⅠ多。

  HDL轉運肝外組織細胞中的膽固醇,第一步是與細胞表面結合,這個過程可能是由HDL受體介導,與LDL不同,HDL與其受體結合后,并不被細胞吞飲入胞內,當HDL與其受體結合時,可產生一種信號,這種信號則誘導細胞內的游離膽固醇向細胞表面轉移,最后進入HDL,從細胞來的游離膽固醇,在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LCAT)的作用下酯化成膽固醇酯,膽固醇酯則向HDL中心核轉移,以使LCAT作用的活性部位能進一步接受游離膽固醇,新生HDL在接受大量的膽固醇后則變為成熟的HDL,這時HDL的形狀也由碟形變成球形,由于LCAT酯化膽固醇幾乎發生在瞬間,因此正常人血液中幾乎難以發現新生的碟形HDL。

  成熟的球形HDL可分為HDL2和HDL3,從新生的HDL顆粒形成的球形HDL是HDL3,其密度高,膽固醇含量相對較少,隨著膽固醇酯的進一步滲入,使HDL的密度降低而形成HDL2,HDL在成熟的過程中除了獲得膽固醇酯外,還獲得一些其他成分,包括ApoAⅠ,ApoC,三酰甘油和磷脂等。

  HDL除了參與膽固醇的逆轉運外,還為其他脂蛋白提供多種必需成分,例如,HDL將ApoE和ApoCⅡ提供給CM和VLDL,以促進CM和VLDL的分解代謝,此外,HDL還是ApoAⅠ的儲存庫。

  由于HDL參與膽固醇的“逆轉運”,被認為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有研究觀察到HDL3以內的ApoAⅠ能刺激磷脂酰膽堿降解,因而誘導細胞內膽固醇流出,另有動物試驗證實肝細胞膜上有B類Ⅰ型清道夫受體(SR-BⅠ),是一種高親和力的HDL受體,該受體能選擇性清除HDL中的氧化性膽固醇酯,在膽固醇的“逆轉運”中起重要作用。

  HDL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可能是由于它能將周圍組織包括動脈壁內的膽固醇轉運到肝臟進行代謝有關,最近有人發現,HDL還具有抗LDL氧化的作用,并能促進損傷內皮細胞的修復,還能穩定前列環素的活性,曾認為在臨床上測定HDL2亞類濃度對預測冠心病的價值較大,其敏感性約比總HDL-C高1.5倍,但新近的研究表明,測定HDL3亞類濃度對預測冠心病具有同樣的價值,并可能大于HDL2亞組分的測定,也有人提出依HDL顆粒所含載脂蛋白而分亞類:含有ApoAI的為LpAⅠ;含有ApoAI和ApoAⅡ的為LpAⅠ∶AⅡ,但由于該亞類的檢測方法復雜,難以在臨床上推廣應用,同時該亞類分類法的臨床意義也不十分明確。

  3、載脂蛋白結構與功能:載脂蛋白是一類能與血漿脂質(主要是指膽固醇,三酰甘油和磷脂)結合的蛋白質,為構成血漿脂蛋白的主要成分,在體內載脂蛋白具有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作為配基與脂蛋白受體結合,激活多種脂蛋白代謝酶等,現已認識到載脂蛋白不僅對血漿脂蛋白的代謝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亦有很大的影響,目前已報道的載脂蛋白有20余種(表2),而臨床意義較為重要且認識比較清楚的有ApoAⅠ,ApoAⅡ,ApoⅣ,ApoB,ApoCⅡ,ApoCⅢ,ApoE和Apo(a),此外還有一種蛋白質稱為膽固醇酯轉移蛋白(CETP),與血漿脂蛋白代謝的關系非常密切,亦屬于載脂蛋白之列。

  (1)載脂蛋白AⅠ(ApoAⅠ):ApoAⅠ主要分布于血漿CM,HDL2和HDL3中,約占這3類脂蛋白中蛋白含量的33%,65%和62%,正常情況下血漿中ApoAⅠ濃度為1.00~1.50g/L,成熟的人ApoAⅠ分子質量為28.3kD,其分子為單一的多肽鏈,ApoAⅠ主要由小腸和肝臟合成。

  ApoAⅠ的生理功能:

  ①是CM,HDL的結構蛋白;

  ②作為一種輔助因子,參與激活LCAT,使游離膽固醇酯化;

  ③參與膽固醇的逆轉運過程。

  ApoAⅠ的基因缺陷可引起Tangier病,該病的特點是血漿中ApoAⅠ缺乏或明顯減少,常伴有嚴重的低HDL-C血癥。

  (2)載脂蛋白AⅡ(ApoAⅡ):ApoAⅡ是人HDL顆粒中第2種主要的載脂蛋白,約占HDL中蛋白質總量的20%;在HDL2中占15%,而在HDL3中占25%,在乳糜微粒中它的含量可達總載脂蛋白的7%~10%,在VLDL中也有少量ApoAⅡ存在,血漿中ApoAⅡ的濃度為0.35~0.50g/L,ApoAⅡ是由2條各含77個氨基酸的肽鏈組成,分子質量為17kD。

  ApoAⅡ的生理功能尚不十分清楚,除了作為HDL的結構成分外,可能還具有抑制LCAT活性的作用,亦有人認為,ApoAⅡ是肝脂酶(HL)的激活因子。

  (3)載脂蛋白AⅣ(ApoAⅣ):ApoAⅣ是一種酸性糖蛋白,分子質量46kD,ApoAⅣ是CM,VLDL和HDL的組成成分,健康人空腹血漿ApoAⅣ濃度平均值為0.13~0.16g/L,但也有報道高達0.37g/L,血漿中ApoAⅣ至少以3種方式存在:

  ①與ApoAⅠ和少量的ApoE一起組成HDL;

  ②作為單一的載脂蛋白構成HDL;

  ③與少量的膽固醇和磷脂結合,以游離狀態存在于脂蛋白缺乏的血漿中。

  ApoAⅣ的功能:

  ①激活卵磷脂膽固醇酰基移換酶(LCAT);

  ②參與膽固醇逆轉運;

  ③輔助激活LPL;④調節食欲。

  (4)載脂蛋白B(ApoB):ApoB是一類在分子質量,免疫性和代謝上具有多態性的蛋白質,依其分子質量及所占百分比可分為B100,B48,B74,B26及少量B50,在正常情況下,以ApoBl00,ApoB48較為重要,ApoB100主要分布于血漿VLDL,IDL和LDL中,占這3類脂蛋白中蛋白含量的25%,60%,95%,而ApoB48則分布于CM中,占其蛋白含量的5%,正常情況下ApoB濃度為0.80~1.00g/L。

  ApoB具有如下功能:

  ①參與VLDL的合成,裝配和分泌;

  ②ApoBl00是肝臟合成和分泌富含三酰甘油的VLDL所必需的載脂蛋白;

  ③與肝素及不同的糖蛋白結合,可能參與LDL與動脈粥樣斑塊結合;

  ④ApoBl00是VLDL,IDL和LDL的結構蛋白,參與脂質轉運;

  ⑤80%的LDL經受體途徑清除,ApoB100是介導LDL與相應受體結合必不可少的配體;

  ⑥ApoB48為CM合成和分泌所必需,參與外源性脂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

  (5)載脂蛋白CⅡ(ApoCⅡ):ApoCⅡ是CM,VLDL和HDL的結構蛋白之一,分別占其蛋白成分的14%,7%~10%及1%~3%,ApoCⅡ在血漿中的濃度為0.03~0.05g/L,人ApoCⅡ為含79個氨基酸殘基的單鏈多肽,分子質量為9.1kD。

  ApoCⅡ具有下列生理功能:

  ①是脂蛋白脂酶(LPL)不可缺少的激活劑;

  ②ApoCⅡ還具有抑制肝臟對CM和VLDL攝取的作用;

  ③可抑制HL的活性,抑制程度與ApoCⅡ濃度呈線性關系。

  (6)載脂蛋白CⅢ(ApoCⅢ):ApoCⅢ是一種水溶性低分子蛋白質,主要分布于血漿HDL,VLDL和CM中,正常人血漿中ApoCⅢ的濃度為0.12~0.14g/L,分別占前述三類脂蛋白中的蛋白含量的2%,40%和36%,成熟的ApoCⅢ由79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分子質量為8.7kD。

  ApoCⅢ的生理功能:

  ①抑制LPL活性;

  ②使HDL特別是HDL2的部分分解代謝率降低,HDL中ApoCⅢ含量增加,可使肝臟對HDL的清除減慢,反之,HDL中ApoCⅢ含量減少則可造成HDL的清除加快。

  (7)載脂蛋白E(ApoE):ApoE是一個含有299個氨基酸結合有磷脂的糖蛋白,其分子質量為34kD,ApoE可以在各種組織中合成,但以肝臟為主,正常人血漿ApoE濃度為0.03~0.05g/L,ApoE的濃度與血漿三酰甘油含量呈正相關。

  ApoE的一級結構是一條單多肽鏈,其全部的氨基酸組成順序已經被ApoEmRNA的cD-NA分析所證實,其氨基酸組成上含有10%~12%的精氨酸(按其氨基酸摩爾計算),故曾稱為富含精氨酸載脂蛋白,ApoE是一個多態性蛋白,有3個常見的異構體,即EⅡ,EⅢ和EⅣ,各種ApoE異構體的主要區別是氨基酸一級結構的不同,這涉及半胱氨酸(Cys)和精氨酸(Arg)的交換:EⅢ含一個Cys(第112位);EⅣ不含Cys,但比EⅢ多一個Arg(第112位);EⅡ含2個Cys,但比EⅢ少一個Arg(第158位),ApoE的二級結構中含有較多的a-螺旋,這種結構在去垢劑或脂類環境中僅有極微小的改變,是比較穩定的,ApoE除具有與LDL受體結合的能力外,還可以與ApoE受體結合,ApoE受體只能與ApoE結合,它只存在于肝臟中。

  ApoE的生理功能:

  ①組成脂蛋白,是CM,VLDL,IDL和部分HDL的結構蛋白;

  ②作為配體與LDL受體和ApoE受體結合;

  ③具有某種免疫調節作用;

  ④參與神經細胞的修復。

  ApoE基因突變可引起許多ApoE的異構體,目前已報道的有近20種,其中多數可伴隨有高脂蛋白血癥。

  (8)載脂蛋白(a)[Apo(a)]:Apo(a)是構成Lp(a)的重要蛋白質,Lp(a)是一獨立存在的脂蛋白系統,其脂質成分和LDL極為相似,而其蛋白質部分由ApoB100和一富含神經氨酸的糖蛋白即Apo(a)組成,在完整Lp(a)顆粒中二者以雙硫鍵共價相連,其比例因人而異,可為2∶1,1∶2或1∶1,標準的Lp(a)顆粒中含有一分子質量約645kD的Apo(a)分子,Apo(a)是一高度糖化的蛋白質,其糖的含量較高,約為ApoB的6倍,Apo(a)約占Lp(a)蛋白組分的20%左右,1987年CeLean等首先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Apo(a)的一級分子結構,發現其分子質量為503kD,含有27個Kingle結構,約4529個氨基酸,進一步研究證明,Apo(a)與血漿纖溶酶原約80%左右有同源性,兩者在染色體上的基因位點十分接近,均位于第6號染色體長臂上,基因位點的相近導致了二者的結構十分相似,現已證明,Apo(a)分子由3個結構域組成:疏水性信號肽,KringleⅡ(可以15~37重復制)和KringleⅣ。

  Apo(a)的生理功能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已有許多研究均提示血漿中Lp(a)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9)膽固醇酯轉移蛋白:20世紀70年代中期有人發現,血漿無脂蛋白部分含有一種特殊的轉運蛋白,能促進血漿各脂蛋白間膽固醇酯,三酰甘油和磷脂的單向或雙向轉運和交換,這類特殊轉運蛋白稱脂質轉運蛋白(LTP),LTP包括3種成分:膽固醇酯轉移蛋白(CETP),磷脂轉運蛋白(PTP)和三酰甘油轉運蛋白(TTP),也有人根據這類蛋白質對熱穩定性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種:LTP1(熱穩定性)和LTP2(熱不穩定性)。

  CETP系一疏水糖蛋白,分子質量約為74kD,用固相競爭放射免疫法測定,正常人群中男性血漿CETP水平為(1.50±0.26)mg/L[(1.50±0.26)mg/ml],女性為(1.92±0.52)mg/L[(1.92±0.52)mg/ml],1987年有人從克隆CETP的cDNA測定了CETP的完整一級結構,為17個氨基酸組成的信號肽和476個氨基酸組成的單條多肽鏈,含有豐富的非極性氨基酸,與其他的載脂蛋白相比,含有更多的疏水氨基酸(44%),另外還散在分布著4個潛在的天冬酰胺相連的糖基化部位,研究表明,CETP分子中疏水基的相互作用對維持其結構起重要作用,而糖基化對CETP的活性形式的形成是必需的。

  CETP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①介導HDL中的膽固醇酯與VLDL中的三酰甘油等量交換,亦促進HDL中的膽固醇凈轉運;同時在HDL顆粒之間的膽固醇酯轉運中也起作用;

  ②促進脂固醇酯在細胞與血漿脂蛋白間的轉運,參與膽固醇的逆轉運過程。

  有關CETP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尚不明確,有研究提示,純合子CETP缺乏癥者罹患冠心病的危險性降低。

  4、血脂異常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機制

  (1)脂質浸潤學說:盡管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還不十分清楚,但脂質浸潤學說是比較早得到公認的學說之一,它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主要是因血漿脂質水平升高所引起,由于血漿脂質水平升高促使大量脂質尤其是膽固醇進入動脈壁,并在局部沉積聚集,引起局部巨噬細胞和平滑肌細胞集結,這些細胞吞噬脂質后形成泡沫細胞;同時細胞合成間質增多,血管內膜增厚,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形成。

  脂質浸潤學說具有比較堅實的科學依據,得到了大部分學者的認同,后續的許多研究資料也進一步支持此說:

  ①血脂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呈正相關,降低血漿膽固醇濃度可明顯降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和嚴重程度。

  ②放射性核素標記實驗證實動脈壁內的脂質來自血液。

  ③動脈粥樣斑塊內存在大量脂質,尤其是膽固醇酯,泡沫細胞中堆積的也主要是膽固醇酯。

  ④高脂,高膽固醇飼料喂養動物均可引發類似人類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

  ⑤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僅僅由于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功能缺陷,導致血漿膽固醇水平極度升高,就使患者早年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有力地證明高脂血癥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大量流行病學調查均已證實血漿膽固醇水平的升高與冠心病的發生之間的密切關系。

  有關血漿脂質侵入動脈壁的機制,許多學者應用免疫組織化學,定量免疫電泳,核素標記等技術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結果,對血脂跨越內皮進入內膜的具體途徑有了較深入的認識,目前一般認為脂蛋白浸潤入動脈內膜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血漿脂質隨同血漿其他成分一起非選擇性地浸入動脈壁,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細胞間隙的超濾作用,多數學者認為這是血漿脂蛋白進入動脈壁的主要途徑;二是血漿中脂質由內皮細胞血管腔面的胞膜小泡攝取,通過穿胞作用進入內皮下間隙,有學者認為這種穿胞作用可能是LDL通過動脈內皮細胞的主要途徑。

  (2)血漿脂質成分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特點: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過程相關的血漿脂質成分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①LDL:LDL是最早確定的獨立危險因素,大量證據表明血漿LDL水平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生之間的因果關系,但由于經LDL受體進入細胞的LDL水解后產生的游離膽固醇可引起負反饋調節,所以LDL本身并不會導致細胞內的膽固醇積聚;而滯留于內皮下的LDL經過細胞氧化修飾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之后oxLDL可通過細胞膜上的清道夫受體介導進入細胞,由于經過清道夫受體途徑攝入胞內的膽固醇缺乏負反饋調節機制,促使oxLDL不斷攝入胞內造成脂質大量積聚,導致泡沫細胞形成。

  ②Lp(a):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探討,已經確定Lp(a)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還是冠心病的重要預報因子,Lp(a)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比較復雜,可能與下述過程有關:Lp(a)化學修飾之后可通過清道夫受體介導大量進入巨噬細胞,促使泡沫細胞形成;Lp(a)與鈣離子或多聚葡胺結合后很容易在動脈壁和其他組織中沉積;沉積于受損傷的血管內皮細胞下的Lp(a)還可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

  ③HDL:HDL具有防止動脈內膜脂質堆積,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形成的作用,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證實血漿HDL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呈負相關,血漿HDL減少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提高血漿HDL水平可以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積,縮小斑塊脂質并且可以阻止脆性斑塊的形成,HDL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主要與其促進膽固醇逆轉運以清除動脈壁多余的膽固醇有關。

  ④三酰甘油:經過近30年的研究,1999年在希臘雅典召開的第71屆歐洲動脈粥樣硬化年會上總結評價三酰甘油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證實了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TRLs)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呈顯著正相關,確定TRLs在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展中的重要作用,2003年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學會(LAs)發布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預防綜合指南》也將血漿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列為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目前除集中研究TRLs在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發生過程中的直接作用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對高三酰甘油血癥所伴隨的各種異常狀態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病過程影響的研究。

  盡管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質浸潤學說得到很多研究結果的支持和多數學者的認同,并且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預防和診治具有指導意義,但是如果只重視血脂而忽略血管壁那就不是完全的學說,事實上,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好發的部位和分布的特點不是該學說所能圓滿解釋的,并且臨床研究也顯示冠心病病變的嚴重程度與血脂水平之間也缺乏平行關系等,這些都有待繼續研究完善。

2.高脂蛋白血癥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高脂蛋白血癥的并發癥是動脈粥樣硬化、高三酰甘油血癥、乳糜微粒血癥、急性胰腺炎等。

  1、高脂蛋白血癥: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常見的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有:冠心病(包括心肌梗塞、心絞痛及猝死)、腦梗塞以及周圍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

  2、乳糜微粒血癥:高乳糜微粒血癥,突出特點是血中甘油三酯(TG)濃度極高,常達到56毫摩爾/升以上,而膽固醇則可能是正常的。

  3、急性胰腺炎:是因為過高的甘油三酯會在血管內、肝臟等組織中堆積。而甘油三酯如堆積在胰腺中,激活的胰酶會使甘油三酯分解為大量游離脂肪酸,剩余未與白蛋白結合的游離脂肪酸呈很強的毒性,易損傷胰腺,引發急性胰腺炎癥。

3.高脂蛋白血癥有哪些典型癥狀

  高脂血癥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是脂質在真皮內沉積所引起的黃色瘤;另一方面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產生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病等,由于高脂血癥時黃色瘤的發生率并不十分高,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多數高脂血癥患者并無任何癥狀和異常體征發現,而患者的高脂血癥則常常是在進行血液生化檢驗(測定血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時被發現的。

  一、臨床測定:血漿(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濃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CL)低下。

  二、脂質在全身的沉積表現

  1、黃色瘤:是一種異常的局限性皮膚隆凸起,其顏色可為黃色,橘黃色或棕紅色,多呈結節,斑塊或丘疹形狀,質地一般柔軟,主要是由于真皮內集聚了吞噬脂質的巨噬細胞(泡沫細胞)又名黃色瘤細胞所致,根據黃色瘤的形態,發生部位,一般可分為下列6種:

  (1)肌腱黃色瘤: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結節狀黃色瘤,發生在肌腱部位,常見于跟腱,手或足背伸側肌腱,膝部股直肌和肩三角肌腱等處,為圓或卵圓形質硬皮下結節,與其上皮膚粘連,邊界清楚,這種黃色瘤常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較為特征性的表現。

  (2)掌皺紋黃色瘤:是一種發生在手掌部的線條狀扁平黃色瘤,呈橘黃色輕度凸起,分布于手掌及手指間皺褶處,此種黃色瘤對診斷家族性異常β-脂蛋白血癥有一定的價值。

  (3)結節性黃色瘤:發展緩慢,好發于身體的伸側,如肘,膝,指節伸處以及髖,踝,臀等部位,為圓形狀結節,其大小不一,邊界清楚,早期質地較柔軟,后期由于纖維化,質地變硬,此種黃色瘤主要見于家族性異常β-脂蛋白血癥或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

  (4)結節疹性黃色瘤:好發于肘部四肢伸側和臀部,皮損常在短期內成批出現,呈結節狀有融合趨勢,疹狀黃色瘤常包繞著結節狀黃色瘤,瘤的皮膚呈橘黃色,常伴有炎性基底,這種黃色瘤主要見于家族性異常β-脂蛋白血癥。

  (5)疹性黃色瘤:表現為針頭或火柴頭大小丘疹,橘黃或棕黃色伴有炎性基底,有時口腔黏膜也可受累,主要見于高三酰甘油血癥。

  (6)扁平黃色瘤:見于瞼周,又有瞼黃色瘤之稱,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黃色瘤,表現為眼瞼周圍處發生橘黃色略高出皮面的扁平丘疹狀或片狀瘤,邊界清楚,質地柔軟,泛發可波及面,頸,軀干和肢體,為扁平淡黃色或棕黃色丘疹,幾毫米至數厘米大小,此種黃色瘤常見于各種高脂血癥,但也可見于血脂正常者。

  上述不同形態的黃色瘤可見于不同類型的高脂血癥,而在同一類型的高脂血癥者又可出現多種形態的黃色瘤,經有效的降脂治療,多數黃色瘤可逐漸消退。

  2、脂性角膜弓:角膜弓又稱老年環,若見于40歲以下者,則多伴有高脂血癥,以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為多見,但特異性并不很強。

  3、高脂血癥眼底改變:是由于富含三酰甘油的大顆粒脂蛋白沉積在眼底小動脈上引起光散射所致,常常是嚴重的高三酰甘油血癥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癥的特征表現。

  此外,嚴重的高膽固醇血癥尤其是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可出現游走性多關節炎,不過這種情況較為罕見,且關節炎多為自限性。

  嚴重的高三酰甘油血癥還可引起急性胰腺炎,應該引起注意。

  三、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1、主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多見于主動脈后壁和其分支開口處,以腹主動脈最重,胸主動脈次之,升主動脈最輕,前述的各種病變均可見到,與梅毒性主動脈炎的動脈瘤相反,主動脈AS的動脈瘤主要見于腹主動脈,可于腹部觸及搏動性的腫塊,聽到雜音,并可因其破裂發生致命性大出血,由于主動脈壁彈性降低,患者的收縮壓升高,脈壓增寬,橈動脈觸診可類似促脈。

  2、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參見冠心病。

  3、頸動脈及腦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最常見于頸內動脈起始部,基底動脈,大腦中動脈和Willis環,纖維斑塊和粥樣斑塊常導致管腔狹窄,并可因復合病變而加重狹窄甚至形成閉塞,動脈瘤多見于Willis環部,長期供血不足可致腦實質萎縮,表現為腦回變窄,皮質變薄,腦溝變寬變深,腦重量減輕,患者可有智力及記憶力減退,精神變態,甚至癡呆,急速的供血中斷可致腦梗死(腦軟化),動脈及小的動脈瘤破裂可引起腦出血及相應的臨床表現。

  4、腎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最常累及腎動脈開口處及其主干近側端,亦可累及葉間動脈和弓形動脈,常因斑塊所致之管腔狹窄而引起頑固性腎血管性高血壓;亦可因斑塊合并血栓形成致腎組織梗死,引起腎區疼痛,無尿及發熱,梗死灶機化后遺留較大瘢痕,多個瘢痕可致腎臟縮小,稱為AS性固縮腎。

  5、四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以下肢動脈為重,當較大動脈管腔明顯狹窄時,可因供血不足致耗氧量增加時(如行走)可引起疼痛,休息后好轉,再走時再次出現劇痛,即所謂間歇性跛行,當動脈管腔完全阻塞側支循環又不能代償時,引起足趾部干性壞疽。

  6、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腸系膜動脈因病變狹窄甚至阻塞時,患者有劇烈腹痛,腹脹和發熱,如引起腸梗死,可有便血,麻痹性腸梗阻及休克等癥狀。

4.高脂蛋白血癥應該如何預防

  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廣泛、反復的健康教育,提倡科學膳食、均衡膳食,規律的體育鍛煉,防止肥胖,戒煙、酒,并與心血管病、肥胖癥、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的衛生宣傳教育相結合,使人群中的血脂保持在適當水平。此外,定期健康檢查亦有助于及早檢出血脂異常者,應及時治療。

5.高脂蛋白血癥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如首次檢測發現異常則宜復查禁食12~14h后的血脂水平,1~2周內血清膽固醇水平可有10%的變異,實驗室的變異容許在3%以內,在判斷是否存在高脂血癥或決定防治措施之前,至少應有2次血標本檢查的記錄。

  血清TC,血清HDL-C,血清TG,血清LDL-C增高[用 Friedewald公式計算:LDL-C(mmol/L)=TC-HDL-C-TG/2.2或LDL-C(mg/dl)=TC-HDL-C-TG/5但 限于TG4.5mmol/L時須用直接檢測法]。


6.高脂蛋白血癥病人的飲食宜忌

  一、高脂蛋白血癥食療方

  1、橘皮麥麩粥:桔皮末、蒲黃末各10克,麥麩30克,粟米60克,紅糖適量。粟米煮粥,煮至粟米化開時,加入其余各味和勻,再煮至粥成即可。每日1劑,分2次食用,可常用。具有理氣活血、化淤去脂等功用。適用于氣血淤滯型高血脂患者食用。

  2、杞子陳皮粥:枸杞子30克,陳皮15克,生曬參2克,陳小米loo克。陳皮、生曬參烘干,為末,待用;枸杞子、小米入鍋,加水煮沸,改小火煮至粥將成,加入陳皮、生曬參末和勻,再煮成粥即可。每日1劑,分2次服用,可常用。具有益氣養陰、活血通脈、去脂降壓等功用,適用于氣陰兩虛型高血脂癥。

  3、荷葉決明紅棗粥:干荷葉15克,決明子10克,紅棗15枚,小米100克,紅糖適量。前2味水煎取汁,入小米、紅棗煮沸,改小火煮至粥成,加入紅糖調味即可。每日1劑,分2次服用,可常用。具有補虛益氣、通脈散淤、去脂降壓等功用,適用于氣虛血淤型高血脂癥。

  4、鮮芹紅棗湯:鮮芹菜250克,干銀杏葉10克,紅棗15枚。芹菜洗凈切碎,紅棗洗凈去核,待用;銀杏葉水煎取汁,入大棗煮10分鐘,再加入芹菜煮熟即可。每日1劑,分2次服用,可常用。具有平肝清熱、補中去脂、散淤降壓等功用,適用于肝火熾盛型高血脂癥。

  5、鮮蘑炒腐竹:鮮蘑菇、水發腐竹各100克,黃瓜60克,蔥、姜、鹽、味精、色拉油各適量。蘑菇洗凈切片,腐竹切段,黃瓜洗凈切片,待用;色拉油入鍋,燒至七成熟,加入蔥姜煸香,加入腐竹、黃瓜、蘑菇炒熟,加鹽,味精調味即成。每日1劑,佐餐服用,可常用。具有清熱利水、理氣化痰、去脂降壓等功用,適用于痰濕型高血脂等。

  二、高脂蛋白血癥吃哪些對身體好

  1、膳食纖維可促進膽固醇排泄,減少膽固醇合成,能降低血膽固醇:所以食物應勿過細過精,每日膳食不能缺少蔬菜、水果、粗糧等含纖維高的食物。水果中維生素c豐富,且無需烹調免遭破壞,并含有果膠,可增加膽固醇的排出。山楂降脂的效果也很好。柑橘類含生物類黃酮,對血栓形成有預防作用。

  2、適當增加一些具有降血脂、降膽固醇作用的食物:如豆類食品、大蒜、洋蔥、山楂、靈芝等。現在許多人都愛吃精白米、富強面。實際上糧食的精制加工,使b族維生素、無機鹽和纖維素都大量丟失,所以主食還是以標準米、面為好。維生素b6的缺乏可導致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而促使動脈粥樣硬化。隨著年齡的增長,維生素b6的需要量也增多。同型半胱氨酸主要來源為動物蛋白質中的蛋氨酸,而食物蛋白質中含量很少。每天除了應有適量的動物性食品以外,豆類和豆制品也頗重要,尤其是大豆,蛋白質的質與量均高,并且含有卵磷脂及谷固醇,它們對降低膽固醇均有幫助。

  3、飲食宜清淡:特別是老年,體內調節能力逐漸減弱,飲食清淡比肥膩更有利于控制血膽固醇升高。新鮮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纖維素,維生素c能降低血脂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并能增加血管的韌性。洋蔥、大蒜不僅能降低血脂、還可使血液不易凝固,大蒜并能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的生成。蘑菇、木耳均能降低血膽固醇,木耳并有抗凝血作用。海帶和紫菜含碘豐富,能抑制膽固醇的吸收。紫菜、豆類以及豆制品中含鎂量豐富,對保護心臟有利。

  三、高脂蛋白血癥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限制膳食膽固醇的攝入:忌食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腦、肝、腎,蟹黃、魚子、蛋黃、松花蛋等。膽固醇攝入量每日應控制在300毫克以下,血膽固醇中度以上升高者每日膳食膽固醇應控制在200毫克以下。高脂蛋白血癥患者,血中的脂類物質含量均較高。因此,應適當控制這類食品的攝入。飽和脂肪酸是人體內膽固醇合成的重要來源之一,而動物脂肪內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高。所以,不應吃這類食物。高膽固醇食物可直接影響人體內膽固醇的水平。因此,應嚴格限制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的腦子、內臟、脊髓、蛋黃、魚子、蟹黃、豬肉的攝入量。一般來講,正常人的膽固醇每日攝入量應控制在200毫克以下,并多吃一些洋蔥、香菇、海藻類食品。很多人只吃瘦肉,不吃肥肉。瘦肉脂肪中的飽和脂肪酸低于肥肉的含量是無疑的,但不能籠統地講瘦肉都是低脂肪的。營養學家對各種動物肉的脂肪進行測定,以100克重量為例:兔肉為0.4克,馬肉為0.8克,瘦牛肉為6.2克,瘦羊肉為13.6克,而瘦豬肉卻高達28.8克。

  2、限制動物性脂肪攝入,適當增加植物油:食油宜用豆油、花生油、菜油、麻油等。大多數植物油除椰子油外都符合這個條件。特別是向日葵籽油、玉米油中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豐富。多食用魚類(尤其是海產魚類)、大豆及豆制品、禽肉、瘦肉等能提供優質蛋白,而飽和脂肪酸、膽固醇較低的食物。

  3、禁食辣椒,多吃趨脂性食物:高脂蛋白血癥患者,一般都飲食不節。而辣椒為調味品,它能開胃,促進消化,增加食欲,故應禁食。而趨脂性食物(對脂肪沉積有溶解作用),如海魚、海帶、燕麥、粗面粉、苦蕎麥、粳米、玉米等,應適量多吃一些,以降脂減肥。

  4、限制糖類的攝取:糖可在肝臟中轉化為內源性三酸甘油酯,使血漿中三酸甘油酯的濃度增高,所以應限制甜食的攝入。因此,高脂蛋白血癥患者應少吃或不吃糖類。谷物和薯類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到體內可以直接轉化為糖,故高脂蛋白血癥患者應限制主食的攝入量。此外,還應少吃含糖較高的水果,如桃、蘋果、李子、葡萄、香蕉、龍眼肉、荔枝、柑橘、提子、哈蜜瓜、西瓜、甜瓜、香瓜等。

  5、戒酒:飲酒可增加熱量,而且乙醇可以影響肝臟分解脂肪的功能,使脂肪大量積存于體內;飲酒還可增強食欲,加大飯量,對減肥降脂不利;啤酒內含大量的糖分及其他各種營養成分,如長期飲用,更易造成脂肪堆積。因此,高脂蛋白血癥患者應盡早戒酒。

  6、戒煙:香煙中的尼古丁,能使周圍血管收縮和心肌應激性增加,使血壓升高,心絞痛發作。不適當飲酒能使心功能減退,對胃腸道、肝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均有損害,應絕對戒煙。

7.西醫治療高脂蛋白血癥的常規方法

  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廣泛、反復的健康教育,提倡科學膳食、均衡膳食,規律的體育鍛煉,防止肥胖,戒煙、酒,并與心血管病、肥胖癥、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的衛生宣傳教育相結合,使人群中的血脂保持在適當水平。此外,定期健康檢查亦有助于及早檢出血脂異常者,及時治療。

  一、調脂目標

  1、一級預防的調脂目標

  (1)無動脈粥樣硬化疾病,也無冠心病危險因素者:TC

  (2)無動脈粥樣硬化疾病,但有冠心病危險因素者:TC

  2、二級預防的調脂目標:有動脈粥樣硬化疾病者:TC

  目前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NCEP)和中國血脂防治建議均將冠心病患者的LDL-C目標水平定為2.60mmol/L(100mg/dl),若LDL-C≥3.12~3.38mmol/L(120~130mg/dl)就應開始他汀類藥物治療。但目標水平下限尚未明確,曾有學者提出,就冠心病的防治而言,膽固醇降得越低越好。提出這一觀點是基于下列3點考慮:

  (1)在一定范圍內,膽固醇降低幅度愈大,則臨床所獲益處會增大。

  (2)現有的藥物不可能使膽固醇降至極低。

  (3)目前大多數冠心病患者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降膽固醇治療。

  最近有些試驗表明將LDL-C水平控制在比2.60mmol/L(100mg/dl)更低時可能臨床得益更大。冠狀動脈搭橋后試驗(Post-CABG)是首次比較了一般降脂與積極降脂臨床療效。積極降脂者服用洛伐他汀40~80mg/d,以使LDL-C降至1.6~2.5mmol/L,追蹤觀察7.5年,積極降脂治療者的血管再建術減少30%。聯合終點減少24%,該研究結果支持積極降脂治療,使LDL-C降至2mmol/L(77mg/dl)左右。在AVERT(阿托伐他汀與血管再通療效比較)試驗中,用阿托伐他汀將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LDL-C降至2mmol/L(77mg/dl)(積極降脂組),1.5年時死亡、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比LDL-C降至3.09mmol/L(119mg/dl)者(常規降脂加PTCA治療組)減少36%,發現積極降脂能明顯降低心肌缺血事件發生率,其療效與PTCA基本相當甚或更好。另有研究發現將接受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的LDL-C水平降至平均2.2mmol/L(85mg/dl)時,臨床效益更大,而且內膜增厚減輕。然而,CARE試驗結果表明,將LDL-C降至3.25mmol/L(125mg/dl)時,心血管事件降低最顯著,進一步降脂并未看到得益增加。因此,一些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之中,如TNT所驗證的LDL-C目標值為2mmol/L(77mg/dl),IDEAL為2.08mmol/L(80mg/dl),以探討LDL-C的新的目標值水平。

  有人全面復習了膽固醇與冠心病相關研究的文獻后,推測TC

  調整TG及HDL-C的目標水平中國外有很大差異。從TG過高時使LDL-C亞型sLDL增多,到現在暫定目標值為1.04mmol/L(40mg/dl)為宜。

  二、血脂異常治療

  降血脂治療方法包括兩大類:藥物性降脂治療和非藥物性降脂治療。通過采用藥物使過高的血脂降至正常,這在臨床上較為常用,其降脂效果肯定,病人常易于接受,但也有其局限性。

  非藥物性降脂治療包括飲食控制、血漿凈化、外科手術和基因治療等。其中飲食治療因為是高脂血癥治療的基礎,所以已被普遍采用。血漿凈化和外科手術治療則是藥物性降脂治療的補充,應用并不廣泛。基因治療僅適應于極少數嚴重的高脂血癥。

  1、降脂藥物

  (1)膽酸螯合劑:這類藥物也稱為膽酸隔置劑,主要為堿性陰離子交換樹脂,在腸道內能與膽酸呈不可逆結合,因而阻礙膽酸的腸肝循環,促進膽酸隨大便排出體外,阻斷膽汁酸中膽固醇的重吸收。同時伴有肝內膽酸合成增加,引起肝細胞內游離膽固醇含量減少,反饋性上調肝細胞表面LDL受體表達,加速血漿LDL分解代謝,使血漿膽固醇和LDL-C濃度降低。本類藥物可使血漿總膽固醇(TC)水平降低15%~20%,使LDL-C降低20%~25%,但對三酰甘油(TG)無降低作用甚或稍有升高,故僅適應于單純高膽固醇血癥,或與其他降脂藥物合用治療混合型高脂血癥。

  A、考來烯胺(Cholestyramine)又名消膽胺,4~5g,3次/d,總量每天不超過24g。為了減少副作用,增加病人的耐受性,可從小劑量開始用藥,1~3個月內達最大耐受量。該藥的主要缺點是含有異味,常引起消化道不良反應如惡心、厭食、便秘,大劑量時可致脂肪痢。

  B、考來替泊(Colestipol)又名降膽寧,常用劑量為10~20g,1~2次/d。該藥與煙酸長期聯合應用的效果良好。考來替泊的不良反應基本上與考來烯胺相似。

  (2)煙酸及其衍生物:屬B族維生素,當用量超過作為維生素作用的劑量時,可有明顯的降脂作用。煙酸的降脂作用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可能與抑制脂肪組織中的脂解和減少肝臟中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和分泌有關。此外,煙酸還具有促進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脂蛋白中三酰甘油的水解,因而其降TG的作用明顯。

  臨床上觀察到,煙酸既降低膽固醇又降低三酰甘油,同時還具有升高HDL-C的作用。常規劑量下,煙酸可使TC降低10%~15%,LDL-C降低15%~20%,TG降低20%~40%,并使HDL-C輕度至中度升高。所以,該類藥物的適用范圍較廣,可用于除純合子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及Ⅰ型高脂蛋白血癥以外的任何類型的高脂血癥。

  A、煙酸(Nicotinicacid,又名Niacin):常用劑量為1~2g,3次/d。為減少服藥的不良反應,可從小劑量開始,0.1~0.5g,3次/d,以后酌情漸增至常用劑量。有研究表明,煙酸3.0g/d,使TC和TG分別下降9.9%和26.1%,尚未證實煙酸能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但可防止冠脈病變的進展,促使已有的冠脈病變逆轉,降低冠心病事件的發生率。本藥常見不良反應為面紅、皮膚瘙癢及胃部不適。

  B、阿昔莫司(Acipimox):又名氧甲吡嗪,樂脂平。常用劑量為0.25g,2~3次/d。該藥是一種新合成的煙酸衍生物,其降脂作用機制與煙酸相同,臨床適應范圍也與煙酸相似。可使TC降低25%,TG降低50%,HDL-C升高20%。阿昔莫司的常見不良反應與煙酸基本上相同,但發生率較低。服藥后部分病人可出現臉部潮紅,皮膚瘙癢或胃部灼熱感,上腹部不適和輕微頭痛。

  (3)苯氧芳酸類或稱貝特類:貝特類能增強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VLDL分解代謝,并能抑制肝臟中VLDL的合成和分泌。這類藥物可降低三酰甘油22%~43%,而降低TC僅為6%~15%,并有不同程度升高HDL-C作用。其適應證為高三酰甘油血癥或以三酰甘油升高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癥。

  A、氯貝丁酯(氯貝特,安妥明,冠心平);0.25~0.5g,3次/d,是臨床上應用最早的一種貝特類降脂藥物。由于早年的WHO試驗提示服用該藥者非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危險增加,因而影響該藥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

  B、非諾貝特(Fenofibrate)0.1g,3次/d,有微粒化制劑,又名力平之,O.2g/d;微粒型非諾貝特可使TG下降15.2%~52%,TC下降12%~29%左右,LDL-C降低12%~25%,小而致密的LDL-C(sLDL-C)降低21.5%,VLDL-C降低54%~63%,HDL-C升高26%~29%,ApoB下降22%~23%,并且降低Lp(a),升高ApoAⅠ。微粒化非諾貝特降低TG及LDL-C的效用與TG及LDL-C基礎水平成比例關系。少數患者使用微粒化非諾貝特后1周出現輕度腹脹,并于4周后消失。絕大多數病人服用微粒化非諾貝特耐受性較好。長期應用貝特類藥物可能誘發類似Ⅰ型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停藥后可逐漸恢復。微粒型非諾貝特可引起谷草轉氨酶與谷丙轉氨酶的輕度升高,偶爾也可引起肌病。

  C、吉非貝齊(Gemfibrozil)又名諾衡,康利脂0.6g,3次/d。赫爾辛基心臟研究(HHS)證實,吉非貝齊降低TG43%,也降低冠心病事件發生率。退伍軍人管理局HDL-C干預試驗(VA-HIT)觀察到吉非貝齊(1200mg/d)治療后TG降低31%,HDL-C升高6%,LDL-C無明顯變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一級終點)發生的相對危險率下降22%;同時伴卒中發生的危險性下降;但總死亡的危險性下降(11%)無顯著性意義。

  D、苯扎貝特(Bezafibrate)又名阿貝他或必降脂,0.2g,3次/d,緩釋長效制劑商品名為脂康平。苯扎貝特在顯著降低TG后,能夠減慢局限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尤其是基礎狹窄

  (4)三羥基三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他汀類):這類藥物是細胞內膽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還原酶的抑制劑,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一類調脂藥,由于這類藥物的英文名稱均含有“statin”,故常簡稱為他汀類。自1987年第1個他汀藥物即洛伐他汀(Lovastatin)被批準用于治療高脂血癥以來,現已有5種他汀類藥物可供臨床選用。他汀類降脂作用的機制目前認為是由于該類藥能抑制細胞內膽固醇合成早期階段的限速酶即HMG-CoA還原酶,造成細胞內游離膽固醇減少,并通過反饋性上調細胞表面LDL受體的表達,因而使細胞LDL受體數目增多及活性增強,加速了循環血液中VLDL殘粒(或IDL)和LDL的清除。

  A、洛伐他汀(Lovastatin):商品名有美降之、羅華寧、洛特、洛之特,此外血脂康的主要成分也是洛伐他汀。常用劑量為10~80mg/d,每晚頓服。對于Ⅱ型高脂蛋白血癥患者,洛伐他汀20mg/d使TC、LDL-C、TG分別降低17%、24%10%,升高HDL-C6.6%;洛伐他汀40mg/d使TC、LDL-C、TG分別降低22%、30%和14%,升高HDL-C7.2%;洛伐他汀80mg/d使TC、LDL-C、TG分別降低29%、40%和19%,升高HDL-C9.5%。空軍/得克薩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預防研究(AFCAPS/TexCAPS)表明,對于65歲以上的普通血脂濃度的健康者,洛伐他汀20~40mg/d(治療5.2年),使主要冠心病事件的危險性降低37%,心肌梗死(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發生的危險性降低40%。該藥副作用很少見,偶有腹痛、腹瀉、便秘、肌肉痙攣、疲乏無力、皮疹和視力模糊等。可有肝功能異常,CK升高。偶可出現肌病臨床表現并伴顯著的CK升高(超過正常值上限10倍)。

  B、辛伐他汀(Simvastatin):商品名為舒降之、理舒達、京必舒新、澤之浩、蘇之。5~80mg;每晚頓服。辛伐他汀自1988年問世以來,在臨床上應用已有10余年,許多研究和臨床觀察都證實該藥長期應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辛伐他汀治療可使TC平均降低28%~30%;LDL-C平均降低36%~39%;TG平均降低11%~16%;HDL-C平均升高10%~14%。北歐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中63%患者服辛伐他汀20mg/d,37%服40mg/d。證實辛伐他汀有良好的降脂作用,使TC和LDL-C分別降低28%和38%,并能顯著降低總死亡和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性。心臟保護研究(HPS)結果表明,辛伐他汀40mg/d治療使LDL-C平均降低37%,并使冠心病事件降低24%,卒中發生的危險性降低27%,總死亡率降低12%。受試人群為冠心病或心血管病高危者,血漿總膽固醇(TC)>3.5mmol/L。HPS發現,不論受試者的基礎LDL-C水平如何,即使受試者的基礎LDL-C已低于2.6mmol/L,通過辛伐他汀治療,LDL-C在降低1mmol/L后,都能獲得明顯的臨床益處。所以,HPS重要貢獻在于拓寬了需要進行積極降脂治療的人群:凡屬冠心病及心血管病高危者,都應給予積極降脂治療。

  辛伐他汀不良反應少見,包括便秘、腹痛、消化不良、腹脹和惡心。辛伐他汀引起肝臟受損并不常見,主要表現為血清轉氨酶輕度升高。大約5%患者接受辛伐他汀治療可出現肌酸磷酸激酶一過性輕度升高(大于正常參考值的3倍),通常無臨床意義。極少數服用HMG-CoA還原酶抑制劑者可發生肌炎,伴或不伴血清CK水平升高,但這種肌炎常為自限性。

  C、普伐他汀(Pravastatin):商品名為普拉固,美百樂鎮。10~80mg/d,每晚頓服。普伐他汀多國研究觀察1062例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的降脂效果,表明普伐他汀(20mg/d)治療13周,可使TC、LDL-C和TG分別降低19%、26%和12%。西蘇格蘭冠心病預防研究(WO-SCOPS)、膽固醇和冠心病復發事件試驗(CARE)和普伐他汀對缺血性心臟病的長期干預(LIPID)均證實普伐他汀40mg/d可使TC下降18%~20%,LDL-C降低25%~28%,HDL-C增加5%,TG降低11%~14%。同時明顯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殘率。

  主要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肝臟轉氨酶升高,且與藥物劑量有關,但至今尚未見本藥所致的長久性肝損害的報道。服用普伐他汀者需監測轉氨酶,轉氨酶超過正常上限3倍時慎用。患者可出現肌病甚至無力,以致不能站立;CK可明顯升高,大于正常上限10倍。罕有橫紋肌溶解和免疫性肌病的報道。

  D、氟伐他汀(Fluvastatin):又名來適可;20~80mg,每晚頓服。對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癥病人每天給予20~40mg氟伐他汀可降低LDL-C19%~3l%,降低TC15%~21%,降低TG1%~12%,增加HDL-C2%~10%。氟伐他汀劑量增加至40~80mg/d,可使LDL-C繼續降低6%以上。LIPS研究是第1項針對首次經皮冠脈介入(PCI)術后立即開始降脂治療的臨床試驗。該研究證實應用氟伐他汀(40mg,2次/d)治療,在4年的隨訪時間內可使冠心病患者在PCI術后的心臟事件絕對減少5.3%,相對減少22%。

  氟伐他汀引起的副作用通常較輕且短暫,包括頭疼(8.9%)、消化不良(7.9%)、腹瀉(4.9%)、腹痛(4.9%)、惡心(3.2%)、失眠(2.7%)。臨床試驗中因副作用而停用氟伐他汀的占3.5%。雖然很少報道氟伐他汀的嚴重副作用,但仍有關于氟伐他汀引起肌痛(肌炎)的報道,服氟伐他汀的病人中,0.3%的病人出現無癥狀性肌酸磷酸激酶升高(比正常上限高10倍),應迅速停藥。

  E、阿伐他汀(Atorvastatin):又名立普妥、阿樂。2.5~20mg,每晚頓服。通常劑量下(10~80mg/d),阿伐他汀可使LDL-C降低40%~60%,TG降低23%~45%,HDL-C升高5%~9%,ApoB的變化和LDL-C的變化平行,對Lp(a)無明顯作用。對于原發性高三酰甘油血癥,單用阿伐他汀也能獲得療效顯著。AVERT試驗比較阿伐他汀(80mg/d)與PTCA治療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發現PTCA組21%(